聊聊个人实用主义
本文为手稿文ocr转换而来,可能存在错别字。
实际写于2025-05-18日夜及次日上午
原文题目为“聊聊实用主义”,后经学习了解将题目改为“聊聊个人实用主义”,但原文内容未做修改
本篇文章的观点问题包括但不限于:过于理性以至于忽略情感;可能存在短视;言语表达不够清晰,如果你的理解与我想表达的不同就会产生误会(dp和gpt这次都没能理解我呜呜)
我并不知悉广为人知的那个“实用主义”的定义如何,只是这个名字比较符合我的想法。
简而言之,一切行为都应当有积极意义,譬如接受系统教育能够带来社会地位与个人底气;运动能强身健体和保养精神。有人说这不是废话,何必言之?其实我想据此改造处事模式。即只做有利于己的事。
原文摘抄
实用主义实则是一种理性的处事决策思维,用关注实质上的积极回馈和影响的决策方式来替换直觉与激素主导的决策方式。
这并非利己主义,比如做公益也是有利于己的,它可抚慰自身,带来积极情绪、自豪感等。也并非批判娱乐甚至躺平,人为前者而生;以后者增添体验,重置心态。主要批判和避免的是那些看似有用积极实则负面无用的。
譬如刷社交媒体,我们习惯将其看作休息与娱乐的方式,而实则其并未达成预期效果反而疲累大脑,制造焦虑,摧毁注意力
譬如关注某些政治新闻,经济消息其它看似“有用”的内容。有人说这怎么就消极无用呢?于社会成人如何我不清楚,但于学生就是如此。获取此类信息并不能对学生所会面临的问题和选择产生作用,换言之学生没有此类应用场景。未来也许有用但现在了解的信息早已过时。而此类消息信息也就只会产生负面影响:带来消极情绪、焦虑,甚至认知超前导致的无法适应当下环境和执行当下任务。人的精力就这么多,是一个除了学就是玩无忧无虑的学生更能完美完成应试工作还是一个关注和思考各类社会问题,就业环境甚至忧虑会不会大学念不完就开始动员打仗的学生更能关注当下?
而直觉上关注此类信息却是在学习,是有意义的行为。事实上世界却日新月异,十七岁的你关注的政治局势或就业环境信息并不能对你二十四岁才有机会进行的找工作或三十多岁才有机会进行的投机创业甚至五十岁往后的某些大事业产生任何指导意义,而另一个时空里十七岁的你关注了游戏技巧,这让你获得了社群青睐,广受欢迎,心情愉悦,于是你舒服而无负担地投入了学习,这让你有机会参于二十四岁的找工作,三十多岁的投机甚至五十岁的运筹帷幄。
总而言之,任何活动都应对当下有用而无害,某些看似未来有用却要你牺牲当下的内容会让你失去未来
以这个角度,某些知识,信息或所谓的“真相”对普通人来讲穷其一生都有弊而无利,老实呆在茧房是对普通人的保护和宏观集体进步的需要,强行走出舒适圈会发现痛苦侵袭而来,无力改变也无法退回舒适圈。而当初那点探索和“猎奇”带来的那点多巴胺甚至无法给你带来开心的感觉。
到这里有一个不知对错的想法。对诸如爱情等方面低追求,不考量完美者从中获取快乐的成本要低得多,他们并未从中失去什么,因为最初他们就不曾渴求。我不知道如何讨论也不想细想这个问题,在此略过。
除了接受信息方面,“实用主义”理论还可用在其他方面。
徒劳的思考。胡思乱想,耗费心神且对决策只有干扰影响。用多想的时间用于实干、提升自己甚至娱乐放松都比其更有价值。
自我感动,在朋友交往中此类行耗费精力,亦无法为对方和自己带来正向回馈,应当避免。
除此之外亦有很多应用场景,一时想不起来就不再列举。
实用主义实则是一种理性的处事决策思维,用关注实质上的积极回馈和影响的决策方式来替换直觉与激素主导的决策方式。